欢迎访问廉洁恩阳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2015版网站信息归档 > 清风文苑 > 廉政微院

家累千金 坐不垂堂

发布日期:2014-11-07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

  “家累千金,坐不垂堂”,这句谚语见诸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,意思是家中富有千金财富的人,怕屋瓦掉下来砸着,因此不会坐在堂屋檐下。

  史载,汉武帝喜好狩猎,尤其喜好亲自击杀熊和野猪。司马相如作为随从行猎长杨宫,希望武帝不要以身犯险,对武帝上疏加以劝谏,写了著名的《上疏谏猎》,其中指出:“盖明者远见于未萌,而知者避危于无形,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”,“家累千金,坐不垂堂”。

  司马相如认为,明察的人能远在事情发生之前,就预见它的出现,智慧的人能在祸害形成之前就避开它。有些地方、有些事看似安全,但安全下面却往往潜伏着祸患,人一旦疏忽就会遇到危险。所以人随时都要有危机意识,应该明白什么事该做,什么事不该做,什么地方该去,什么地方不该去。如同一个人家中有“千金”的财富,便会自重身份、自我珍惜,不会坐在屋檐底下,冒着被房瓦砸伤的危险了。

  司马相如是站在得与失的全局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:若因为图一时意气而丢掉自己最为贵重的东西,是不值得的。汉武帝作为天子,身系国家安危,更不能以身犯险。对汉武帝来说,整个国家就是他的“千金”。一方面是搏杀野兽的快感及因此可能带来的危险,一方面是整个国家的命运,孰轻孰重,当有所思。

  “千金”,代表的是财富,但绝不仅仅止于帝王的家国天下和富翁的万贯家财。每一个人对财富的定义不尽相同。俗话说,破家值万贯,从某种意义上,我们每个人都是“家累千金”的富翁。对于耕者来说,一亩三分地就是“千金”;对于驾车远行者来说,亲人的企盼就是“千金”;对于执法者来说,还社会公平正义就是“千金”;对于为官者来说,保持一身的荣誉也是“千金”。

  家有“千金”,才能心有所忌,害怕失去,所以有所敬畏,规范自己的行为,不使自己陷入“垂堂”的危险境地。古人云:“凡善怕者,必身有所正,言有所规,行有所止,偶有逾矩,亦不出大格。”这是我们都明白的道理,但不一定人人都做得到,这其中每个人对“垂堂”的认识水平往往起决定作用。所谓“垂堂”就是潜伏的风险祸患。祸患积于无形,须时时提起警惕,心存敬畏,具备风险意识。

  那进一步而言,“垂堂”在哪里?如何达到“坐不垂堂”?古人以实际行动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诠释。

  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下》记载战国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嗜鱼而不受鱼的典故。对公仪休来说,他的“千金”之物就是政治上的前途命运,他所认为的“垂堂”就是“受鱼枉法”。正是认清了其中的利害关系,公仪休得以“坐不垂堂”而守住了“千金”。

  《北史·裴侠传》记载南北朝时河北郡守裴侠为官清廉的故事。“夫清者莅职之本,俭者持身之基。况我大宗,世济其美,故能存,见称于朝廷;没,流芳于典策。”裴侠将名誉视为最宝贵的财富,“见称于朝廷,流芳于典策”,就是他的“千金”。为此,他也做出了远离“为政不廉”的“垂堂”的决断。

  可以说,在社会的各个领域,都存在着“垂堂”。还拿前例来说,耕者春播秋种、辛勤劳作,若是做偷奸取巧、揠苗助长之事,便是陷入“垂堂”的危险境地;驾车远行者须遵守秩序规则,若是枉道逾矩,就离祸患不远了;执法者须将法律天平扶正,若上下其手、徇私枉法,就已经坐在“垂堂”之下;为官者须堂堂正正、清清白白,若蝇营狗苟、见利忘义,也终究会被“垂堂”瓦片砸中。

  其实,说到底,“千金”每人都有,“垂堂”也如影随形,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,就看你是不是善于发现。不要等到身陷囹圄的尴尬境地才意识到“千金”的宝贵和无可挽回。我们在做出决定前,是不是应该想想自己已经拥有的、但却是容易失去的,继而规范自己的言行,恪守立身处世法则,不该做的事情不做,不该去的地方不去,守住底线,堂堂正正做人。如此,才不至于误闯“垂堂”,否则,就真的可能从“千金之子”变成一无所有了。(李自强)